地址:沈阳市北陵大街29号 邮政编码:110032 电话:(024)86846348 传真:(024)86843126
版权所有:辽宁地矿集团地质有限责任公司 辽ICP备19009201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沈阳
无奋斗不青春,为地调院的明天喝彩
正值丰收的时节,迎着朝阳在田间和山野里忙碌的却是一群三十岁上下的小伙子。每个玉米,每个苹果,每一块泥土对于他们来说就像如获至宝一样小心翼翼的捧在手心里,然后拍照、记录,路过的行人总是向他们投去好奇的目光。——这是一群来自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有限责任公司土地质量调查中心的小伙子。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正是他们在从事“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项目”样品采集工作。
该项目是为规范和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建立并完善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强化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管,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地调院在本次项目中主要承担辽宁省内的样品采集、转运及初步制备任务,共计需要采集843件农作物和339件土壤样品。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从准备到结束一共只有一个月时间,这其中还包括样品的转运和初步制备。此次样品采集不同于以往的项目,因农作物品类繁多,保鲜时间短,在季节上又正值农收之际,要求十一前必须全部完成采样工作。所以采样人员不止要与时间赛跑,更要与忙着收成的农民赛跑。
第一天,初秋的稻田里,一片黄澄澄的稻谷随着秋风翻起金波,绿油油的田地里,叶脉上闪耀着晶莹的露珠。这就是小伙子们即将开始工作的地方——全省涉及的12个市,56个区县。此时此刻在不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大家的工作默契的开始了。每个区3个工作人员,近十天的工作量是80余个点位的样品采集。平均每天的工作量为至少8个采集点。点位不集中,天气无常,采样地点环境复杂,所有的问题都在未知中,但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预期的工作要求是要保质保量的。这些年轻人都是院里抽调各个部门的技术骨干,常年的野外工作让他们的脸颊早已褪去了学生时代的稚嫩,更多的是作为新时代地质人坚毅而又笃定的质朴——这一天早上5:30晨露寒意袭人,小伙子们出发了!
第三天,在朝阳的一个玉米地里,远远望去采样人员正在掰着玉米。2个从没干过农活的城里孩子,现在掰起玉米来动作已经很娴熟了。样品采集后要马上整理、编号。无意间看到他们戴的“白手套”——缠在手上隐约透露着红色的纱布。本是一双白白嫩嫩的手,掰了3天的包米因天气干燥与农作物摩擦后双手起了倒刺,刮破之处开始流血。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简单的用纱布和创可贴处理了一下。
第五天,朋友圈配图:硕果累累的苹果、葡萄、南果梨,还有一个“蒙面大侠”。下面回复:“哇,去采摘了!”“捂那么严实去人家果园是怕被打吗?”——这里是瓦房店李官当地果园的采样现场,此刻正在对农产品进行现场取样。那位“蒙面大侠”几天来已换了不同款的蒙面造型,不是为了防晒,因为严重对野外植物过敏,打了三天的点滴,又急匆匆赶回工作组。他留言:“自己给工作组托了后腿,把自己裹严实点,一定要赶上去。”留言后面的小笑脸,此刻让你看起来那么可爱可敬。
第七天,“这里水位太高了,我们预先布设的点位对不上。”“我们一步步找,肯定能找到。”——步行三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采样点,此时的双脚已泥泞不堪。白天是他们的主战场,全省各个布点间隔并不平均,顺利时一天可采集10个,点位分散的每天要跑三四百公里,一天也采不到3个点。为了抢时间,采用“车停人不停”的战术,午饭是面包、榨菜都在车上解决。困了、累了在车上打个盹,下了车就要尽快找准点位做好采集工作。拍摄样品图片对清晰度有严格要求,所以要在光线好的时候尽快完成。太阳落山前回到驻地,稍事小憩后夜战开始了。整理好白天的样品,逐一生成二维码,再用软件程序一一上传。今日事今日毕,严格按照要求和工作程序重复每一天的工作。而不知不觉中夜半来临,耀眼的星空中除了闪亮的星,就是他们的那盏灯吧,还有四个多小时清晨的太阳又要再一次升起了——伴随着初晨的阳光5:30我们再次出发!
距离样品采集结束的日子还有几天,面对早出晚归的采样任务,面对资料整理到深夜的高强压力,没有人选择逃避,没有人选择放弃,因为他们知道这挑在身上的担子不仅仅是一次紧迫的农产品采样任务,更多的是承载着地调院的明天。公司转企改制后,每个人都在努力为院里顺利转型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在努力转变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个人都在积极配合院里探索新领域而奉献。无奋斗不青春,年轻的小伙子们不抱怨、敢担当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地调院的明天。让我们为这些年轻的希望喝彩,为他们点赞!